良肢位又称抗痉挛体位,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而将其摆放在一种体位或姿势,是中风偏瘫患者早期最基础的治疗,是从治疗、护理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
偏瘫患者因偏瘫肢体肌力下降,不能维持关节正常的姿势结构,不正确的卧位姿势可以诱发加重痉挛,进而引发关节挛缩,导致患者严重的功能障碍。
良肢位摆放可以抑制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出现,保护肩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是一种基本的康复手段。可以预防关节挛缩、畸形、压疮、肩关节脱位、肌肉痉挛、足内翻、足下垂、废用综合征等,使患者舒适,为进一步康复训练创造条件。
良肢体位摆放的意义
可预防和减轻痉挛模式的出现;预防肩关节半脱位、肢体肿胀和软组织挛缩;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是康复治疗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家属和陪护人员密切配合,良肢位摆放贯彻整个康复期。
为什么要进行体位摆放?
体位是指人的身体所致的姿势或某种位置。在临床通常是指患者根据治疗,护理以及康复的需要所采取并能保持的身体姿势和位置。
早期脑卒中患者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因此,采取正确的体位非常重要。良肢位摆放是中风患者早期最基础的治疗。对抑制痉挛模式(上肢曲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需2小时变换一次患者的体位,当患者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可适当改变间隔时间。
中风后何时开始良肢位摆放:
多数研究者认为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内即可进行康复。在治疗的同时进行良肢位的摆放,并坚持全过程。
良肢体位摆放的作用及姿势
1、预防骨骼肌畸形
2、预防褥疮
3、 防止患者痉挛模式的发生
4、防止肺部感染和泌尿系感染
5、增加病人对于患侧的感知能力
6、使患者感觉舒适7.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命质量
1、患侧卧位
患侧卧位是最重要的体位患侧上肢——肩和肩胛骨向前伸,前臂外旋,使肘和腕伸展,手掌向上,手指伸开。
患侧下肢——健侧肢体在前,患肢在后,患侧曲髋屈膝,踝关节屈曲90°,防止足下垂。
健侧上肢——自然置于身体或枕头上健侧下肢——保持踏步姿势,膝和踝关节自然微屈。
2、健侧卧位
患侧上肢——肩向前伸,肘和腕关节保持自然伸展,手心向下自然伸展,腋下垫枕头,使肩和上肢保持前伸。
患侧下肢——髋、膝关节自然弯曲,放在枕头上,踝关节尽量保持在中立位,避免足悬空。
健侧上肢——自然放置健侧下肢——髋关节伸直,膝关节自然微屈
3、仰卧位
患侧上肢——患肩下垫一小枕,使其与健侧同高,患侧上肢向外固定在枕头上,于躯干呈90°,肘、腕伸直,手心向上,手指伸展、分开,避免关节屈曲、挛缩。
患侧下肢——患侧臀至大腿外下放置楔形枕头,使髋关节保持中立位,避免髋关节外展、外旋,膝关节垫起微曲并向内,足尖向上。
足底不放任何东西,以防增加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
床上长坐位:
采取此体位时须保持躯干直立,背部伸展,必要时用棉被或抬起的床头充分支撑躯干。
确保髋关节屈曲90°,双下肢伸展,为避免膝关节的过度伸展,可以在膝下垫一小海绵垫。
患者双上肢对称置于其身前的小桌上,使侧者上肢始终位于患者视野之内,避免患侧忽视。
良好坐位姿势:
左右两侧肩和躯干需对称,躯干伸展、骨盆直立、髋膝踝三关节保持90°位,避免髋关节的外展、外旋,小腿垂直下垂、双足底着地。
良好立位姿势:
偏瘫患者站立时,注意保持头部处于水平位置,双肩对称,躯干直立,肩在髋的正上方,髋在踝前,双足稍分开约10cm。
注意事项
1、翻身时动作要轻柔,切勿拉扯患者和使用蛮力,防止造成患者二次伤害。
2、为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造成压疮,建议以上体位每2小时更换一次。
3、注意床上卫生安全,定期清洗床单被套。
4、良肢位摆放一定要正确,让患者处于舒适、安全的体位。
珠海禅诚医院康复医学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窦祖林教授领衔的复星医疗集团康复专科联盟下属品牌专科,对现代医学康复、传统医学康复(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均有丰富的经验。科室每年派出医生、护士、治疗师在恒生医院康复科进行为期3个月的轮训,吸收恒生医院及中山三院的先进技术,以中山三院的诊疗模式开展工作。并邀请窦祖林教授、刘世文教授定期来科室指导、查房,对疑难患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判断进行指导。
康复治疗区共分为5个区域,治疗师共有9人,其中包括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8人。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将及时删除。